添加時間:2024-06-07 20:30:00 閱讀次數:292次
首先,麻醉方式可以粗略的分為:全身麻醉和局部麻醉(椎管內麻醉、神經阻滯、區域或局部浸潤麻醉)。那究竟是選擇全身麻醉還是局部麻醉,首先要根據病人情況及手術性質來考慮。兒童是一個特殊的群體,自控力差,表達能力參差不齊,學齡前兒童對手術的恐懼及與家人分離困難造成患兒配合度低,難以耐受局麻手術。
禁飲食可顯著降低做手術期間嘔吐及誤吸的風險。麻醉以后機體的各項保護性反射消失,胃內食物及胃酸返流到氣管,常引起吸入性肺炎,甚至導致呼吸衰竭,危及生命。所以為了安全,手術前6-8小時停止食用固體食物,包括牛奶或有顆粒的果汁。而距麻醉2小時前可少量飲用清水以減少患兒哭鬧。 現代麻醉學經過170余年的發展,隨著多種新型高效麻醉藥物和精密高檔麻醉機、麻醉深度監護儀等麻醉設備的研發及藥物的更新,臨床麻醉的安全性已大大提高。目前應用于臨床的麻醉藥物安全、短效、可靠,術后可經人體代謝后排出體外。已有研究證實,單次短時間的麻醉暴露對兒童神經系統發育無明顯影響。反之,由于懼怕麻醉而延誤手術、選擇不麻醉或術中保持兒童清醒,反而會造成孩子的心靈創傷或痛覺過敏。 咳嗽、流鼻涕等癥狀為上呼吸道感染的表現。上呼吸道感染在兒童中很常見,冬季的時候大約30%的兒童都存在上呼吸道感染。手術前兩周以內發生過上呼吸道感染,以及目前正處于上呼吸道感染期都會增加手術期間呼吸道相關的風險,例如喉痙攣、支氣管痙攣,缺氧等,因此有些文獻提倡推遲擇期手術。目前認為對于合并上呼吸道感染的患兒是否需要推遲擇期手術,麻醉醫生應該結合自己的經驗、手術類型,及患兒情況來綜合決定。 患兒進入手術間后首先是核對病情再次評估麻醉風險,然后進行麻醉誘導并建立安全的氣道,常規麻醉誘導大約15-30分鐘,如果患兒存在通氣困難,那么為了麻醉安全,麻醉誘導時間將會延長。麻醉誘導結束后由外科醫生消毒鋪巾準備就緒后才開始手術。手術結束后,開始麻醉蘇醒,也就是讓患兒恢復良好的自主呼吸,如果是氣管插管的患兒,還需要拔出氣管插管。拔出氣管導管后觀察患兒自主呼吸良好,則轉運至麻醉復蘇室,等待患兒恢復意識,這個時候才通知家屬進入陪同。因此除了手術時間以外,還有麻醉誘導建立安全氣道,消毒鋪巾手術,麻醉復蘇的時間,因此家屬會覺得孩子在手術室的時間很長。 小兒有時無法用語言交流,如果有不適則會表現為哭鬧。疼痛、饑餓、排尿困難、發熱等不適均會造成患兒哭鬧不安,其中疼痛是其中常見原因。全麻中使用的藥物主要是維持術中的鎮痛鎮靜,寶寶麻醉蘇醒后全身麻醉期間所使用的藥物濃度水平較低,無法維持術后的鎮痛,寶寶這個時期的鎮痛主要依靠鎮痛泵及病房追加鎮痛藥物。當患兒煩躁不安時,在排除無手術并發癥和其他情況下,可考慮追加止痛藥物緩解患兒疼痛。
聲明:本文僅作健康科普,不用于任何商業廣告目的,如有相關疾病,請及時去正規醫療機構就診。部分文圖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