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時間:2024-10-30 21:50:00 閱讀次數:462次
很多人把抗菌藥物稱為“消炎藥”,這是不對的,抗菌藥物和消炎藥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抗菌藥沒有直接消炎的效果。消炎藥是一個俗稱,醫學上正確的叫法為抗炎藥,范圍較廣,多數指激素和非甾體抗炎藥。其次,炎癥是很多疾病的共同表現:如紅、腫、熱、痛等;但引起炎癥的原因有很多,包括細菌感染、病毒感染、真菌感染、過敏、外傷等。最后,雖然抗菌藥物有消炎作用,但其本質是通過殺菌起到消炎作用,如果不是細菌引起的炎癥是無效的。
抗菌藥物一般是由微生物(包括細菌、真菌、放線菌屬)所產生的具有抑制其他微生物生長、生存或殺死細菌的一類藥物。抗菌藥物包括抗生素,但不限于抗生素,還包括一些人工合成的非抗生素及抗真菌藥物等。
抗菌藥物種類繁多,生活中遇見的藥名里含有以下字樣的,通常是抗菌藥物:頭孢、西林、沙星、菌素、環素、硝唑、霉素、磺胺、培南。如,頭孢呋辛、阿莫西林、左氧氟沙星等。消炎藥一般有兩類:一類是常說的激素,如可的松、地塞米松等;另一類是消炎止痛藥,如布洛芬、阿司匹林等。
一般情況下只有明確致病原因是細菌感染時才可使用抗菌藥物。常見的細菌感染疾病有:細菌性感冒高燒、肺炎、鼻竇炎、急性化膿性扁桃體炎、急性化膿性中耳炎、細菌性尿路感染等。需要注意的是,不是所有的發炎、發燒、都要用抗菌藥物,如普通感冒、病毒引起的流行性感冒、非細菌感染導致的支氣管炎,這些疾病通常由病毒引起,抗菌藥物對病毒無效,因此不需要使用抗菌藥物。
濫用抗菌藥物可導致人體內細菌對抗菌藥物進行“優勝劣汰”的抵抗力篩選,這些篩選活動存留的耐藥性細菌,可產生“殺不死”的“超級細菌”,讓人們無藥可用。濫用抗菌藥物也會產生副作用,如破壞正常腸道菌群造成腹瀉、腹痛等胃腸道不適,造成不必要的肝腎損害等。
不要自己決定是否用藥,用藥前尋求醫生的建議,根據醫務人員醫囑使用抗菌藥物;針對不同部位的感染及細菌種類選擇抗菌藥物;用藥要足量、足療程,不要擅自停藥或減量;平時生活中不要用抗菌藥物預防疾病。
總之記住一個原則:不要擅自決定用藥,要在醫生指導下使用。
如有需要,請聯系
新鄉醫學院第三附屬醫院
藥學部
聯系電話:0373-3069370
聲明:本文僅作健康科普,不用于任何商業廣告目的,如有相關疾病,請及時去正規醫療機構就診。部分文圖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