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時間:2023-10-26 17:15:00 閱讀次數:4226次
時間飛逝,轉眼我們來到規培的第三年,來到了中醫科輪轉,學習西醫臨床的我對中醫也充滿了好奇,到現在還記得大三時在中醫學課堂上老師們講課時神采飛揚,埋下學習中醫的一粒種子,到現在終于來到中醫科跟隨課堂中的老師們,從臨床中再次學習中醫的診療,以下是在中醫科學習一周后的見聞心得。
十月份來到中醫科,正值中秋和國慶假期期間,但中醫科的治療室內病人并不比平時少,做針灸的、拔罐的、艾灸的、穴位貼敷等等,一個接一個,老師們忙的腳不沾地,我們也跟著見識了中醫治療之神奇。
相較于西醫中我們學習的“視、聽、叩、觸”,中醫中的“望、聞、問、切”更有富有神奇色彩,來到中醫診室除了切脈,聽到最多的一句就是,“來,舌頭伸出來看看”,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一下“望舌”。
望舌主要是觀察舌質與舌苔的變化,舌質也稱舌體,是舌的肌肉脈絡組織,舌苔是附于舌面的一層苔狀物,由胃氣上蒸而成。正常舌象概括為“淡紅舌,薄白苔”,即舌質淡紅明潤,胖瘦適中,柔軟靈活,舌苔薄白均勻,干濕適中。
?
結合門診見到的一個病人,他舌苔厚膩,伴有疲乏無力、面部油膩等癥狀,經口服中藥配合針灸治療,3天后舌苔改善非常明顯,乏力等癥狀也明顯改善。從這個病人身上,感受到中醫治療的療效之迅速及有效。
?
?
這是短暫學習中對望舌的一些了解,希望接下來可以跟老師們繼續學習,體會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
?
張蕊老師點評
中醫看病的境界有四重:“望而知之謂之神,聞而知之謂之圣,問而知之謂之工,切脈而知之謂之巧”,其中能通過望診來查看病因者十分高明,醫術最為厲害。望診中比較具有中醫特色的是舌診,在日常診療活動中,通過仔細觀察舌象的變化來大致判斷患者的病變部位以及病情進展情況。如通過中藥及針灸的治療,患者的白膩苔轉為薄白苔,則為脾的運化能力恢復,濕濁退卻,下一步治療時則應轉為健脾為主等等……舌象的觀察需要臨床的積累,希望同學們在今后的學習過程中,多觀察,多記錄,多對比。(住培醫師:孫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