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時間:2024-06-24 20:50:00 閱讀次數:408次
消化道出血:是指從食管到肛門之間的消化道出血,按照出血部位分為上,中,下消化道出血。其中60-70%來自于上消化道出血。
上消化道出血:是內科常見的急癥,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腸、膽管和胰管等疾病引起的出血。上消化道出血時紅細胞在胃及腸道中被消化液破壞,必須通過便隱血試驗來證實。
下消化道出血:約占消化道出血的20%,痔瘡和肛裂是常見的原因。下消化道出血時顯微鏡下可見到多少不等的紅細胞。
黑便:呈柏油樣,粘稠而發亮,多見于上消化道出血。 血便:呈果醬樣便、暗紅色便或鮮紅色便,多為中或下消化道出血。 疾病嚴重程度與出血量呈正相關,消化道出血>5毫升,糞便隱血實驗呈陽性;消化道出血量>50毫升,即可出現黑便。黑便或血便次數增多,也可提示消化道活動性出血。 (1)采集標本時應用干凈棉簽選取病變成分的糞便,比如血液,粘液等。 (2)標本采集后一般應于1小時內完成檢驗,否則可因PH及消化酶等的影響導致有形成分被破壞分解。 (3)隱血實驗應連續檢查3天,選取外表及內層糞便,迅速進行檢查,以免因長時間放置使隱血反應的敏感度降低。 (4)化學法隱血試驗檢測前3天內要禁食影響試驗的食品和藥物(如動物血、肉類、維生素C等)。 隱血實驗:胃腸道少量出血時,糞便外觀沒有明顯變化,因紅細胞被溶解破壞,故顯微鏡下也觀察不到紅細胞,這種肉眼及顯微鏡都不能看見的出血稱為隱血,可通過化學法或免疫法隱血實驗來證實。 化學法隱血實驗:利用血紅蛋白中的含鐵血紅素有類似過氧化物酶的作用,其可催化分解過氧化氫,釋放新生態氧,其因氧化能力較強,可氧化色原物而使之呈色。常用的方法有鄰聯甲苯胺法、聯苯胺法等等。故化學法主要用于上消化道出血。 免疫法隱血實驗:常用的方法有酶聯免疫吸附試驗、膠體金法等等。血紅蛋白濃度過高造成與單克隆抗體不匹配(即后帶現象),可出現假陰性。故免疫法主要用于下消化道出血的檢驗。 (1)消化道疾病如消化道潰瘍,藥物(如阿司匹林、糖皮質激素、吲哚美辛等)對胃黏膜的損傷、腸結核、克羅恩病、潰瘍性結腸炎、鉤蟲病、結腸息肉以及消化道腫瘤等,糞便隱血試驗常為陽性。 (2)消化道潰瘍經治療后糞便顏色已趨正常,但隱血實驗陽性仍可持續5-7天,隱血實驗轉為陰性可作為判斷出血完全停止的可靠指標。 (3)隱血實驗可作為消化道惡性腫瘤普查的一個篩選指標,其連續檢測對早期發現結腸癌、胃癌等惡性腫瘤有重要價值。
如有需要,請聯系
新鄉醫學院第三附屬醫院
醫學檢驗科
科室電話:0373-3029846
聲明:本文僅作健康科普,不用于任何商業廣告目的,如有相關疾病,請及時去正規醫療機構就診。部分文圖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