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時間:2023-08-23 16:55:00 閱讀次數:4980次
我的祖母于5年前突發疾病仙逝,享年90歲,她大字不識幾個,不知道自己的出生年月,甚至記不清楚幾個孩子的生日,她沒有驚人的言論,只是在教育晚輩的時候會用到她知道的一些“諺”語,她一生節約勤儉、任勞任怨、寬厚仁慈,給整個大家庭留下的精神遺產讓我們受益無窮。我們一大家互敬互愛、兄友弟恭、妯娌和睦,受到街坊四鄰的一致好評。
“莫學麻雀嘴,要學螞蟻腿”。聽父親講,祖母的“勤”在街坊四鄰中是出了名的,從父親記事起,祖母每天都是在忙忙碌碌中度過的。天不亮,就要做好8口人的飯,飯后收拾整理家務,喂雞喂豬,下地干活,春種秋收,寒來暑往,不管是炎炎烈日的夏天,還是冰天雪地的嚴冬,都阻擋不了祖母的勞作,就連冬天、夜晚也不閑著,冬天紡花織布、晚上縫衣納鞋。
就是憑著勤勞,祖母和祖父一起,經過幾十年的辛勞,把6個子女撫養長大,成家立業。4個兒子2個考上了大專,端上了“公家飯碗”,7個孫子孫女,4個本科生1個博士生;我的記憶里,祖母牙口很好,九十歲的人了還愛吃生瓜梨棗,喝涼開水,身體好她就閑不住,臨終前一天晚上還給小叔一家人做了晚飯,祖母的一生是勤勞的一生。
“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祖母要求子女生活要節儉。聽父輩講,祖父祖母的棉襖、棉褲,都是補丁摞補丁。父親他們幾個的衣服都是縫縫補補,父親穿小的衣服大叔三叔再穿,不到過年,很少穿上新衣服。不只是衣服,連鍋碗瓢盆也是這樣,只要是修修能用的,就絕不會扔掉。我小時候,大叔三叔上班后不用的衣物都會趁周末拿到老家,讓家里人再利用起來。祖母現在留給我的印象還是多年常穿的藍灰色偏襟盤扣上衣、黑灰色的寬褲。我也傳承了祖母勤儉節約的習慣,剛上大學時買的涼拖鞋現在仍然在穿,已經穿22年了。
“小來偷針,老來偷金”。祖母教育子孫后代,再窮不能偷東西。三叔給我講,他們小時候,還沒有分田到戶,我們家離生產隊麥場不遠,每到收獲季節,生產隊30多戶人家近200口人400多畝地的莊稼都會先收到麥場里,收拾好后,留足公糧,再按工分分糧食給各家各戶,這時候,是需要找信得過的人家來看場的。6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十多年中,看場的事都是專門讓我祖父做。原因一是我們家人多勞力少,更重要的是我們家人看場從來不偷隊里的東西,祖父從來都不讓小姑小叔他們往場里去,恐怕他們不懂事偷吃隊里的東西。
“兄弟齊心,黃土變金”,這是祖母常說的一句話,不要和人家發火,要和氣對人,兄弟之間不要隔心,家庭和睦了,街坊四鄰才會看得起。姑姑父親姐弟6個,在我印象里,他們從沒有吵過架,每次見面都是聊家長,問寒暖。我父親在我上初一時肝硬化腹水,嚴重時上消化道大出血,當時每年一次甚至兩三次到三附院治病,期間還做了脾臟切除手術,全部都是大叔三叔拿工資借錢給他看病,那時我和弟弟還小,照顧父親的任務就由小叔來做,大姑小姑幫助收秋種麥。
在上世紀九十年代,農村沒有經濟收入也沒有現在的新農合報銷,十幾年間,叔叔姑姑他們在財力物力上給我家太多的幫助,甚至我上大學時的學費、弟弟結婚蓋房子的錢也都是他們幫忙籌借的,三個嬸子和兩個姑父也是積極支持,沒有怨言。在農村時常會有兄弟因財產分配不均鬧翻臉的,這種鼎力相助近二十年的卻不常見,這在我們十里八鄉被傳為佳話。
打人不打臉,罵人不揭短;有錢多買糞,沒事少趕集;吃飯的時候別吧唧嘴;夾菜的時候別胡亂翻;給別人遞刀子剪子時把兒朝對方,這樣禮貌。祖母不認幾個字,但嘮叨的都是農民樸素的認識,在祖母的嘮叨下,父輩們兄友弟恭,養成了勤儉節約、不爭名不圖利的品德。談話不揭別人短處,背后不講別人壞話;爭名利是丟人的事,爭名利不如多干事的理念。孫輩們在各自的工作學習中繼續傳承這些家風家“諺”,做對社會有用的人。
每每聽父輩講起這些祖母的治家“諺”語,我們都十分感謝祖母,感謝她留給我們的寶貴精神財富,讓我們幾代人受益。(作者:郭東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