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時間:2024-02-23 22:30:00 閱讀次數:308次
肛裂是一種非常常見的肛周疾病,多數肛裂患者常因排便時肛周疼痛而拒絕排便、延遲排便,延遲排便會加重便秘,便秘又會加重肛裂的病情進展,從而出現肛裂—延遲排便—便秘—肛裂加重的惡性循環。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因此我們要認識肛裂,了解肛裂,并通過科學的方法預防肛裂的發生。
肛裂通常是大便較為干結、便秘以及大便較粗,使肛門處的皮膚發生撕裂,所形成的一種疾病。本病好發于肛門前后正中位,尤以后位多見,臨床常以肛門周期性疼痛、出血、便秘、瘙癢為特點。
1.肛裂會導致潰瘍。初起是肛管皮膚縱行裂口,呈線形或棱形,邊軟整齊,底淺有彈性,反復感染使裂口久不愈合,邊緣增厚、基底硬,逐漸成為較深的慢性潰瘍,輕微刺激可引起劇烈疼痛。
2. 肛裂會引發肛竇炎。肛乳頭肥大是裂口上端受炎癥的反復刺激的結果,乳頭肥大顯著的可隨排糞脫出肛門外。
3. 肛裂導致肛周膿腫及肛瘺。裂口炎癥向皮下擴展,加之括約肌痙攣,使潰瘍引流不暢,分泌物潛入肛緣皮下,形成膿腫,膿液向裂口處破潰,形成皮下瘺。
4. 肛裂會導致前哨痔。裂口下方皮膚由于炎癥刺激,使淋巴和小靜脈回流受阻,引起水腫和纖維變性,形成大小不等的皮贅,稱為前哨痔,也屬結締組織性外痔。
5. 導致櫛膜增厚。櫛膜區是肛管最狹窄區,是肛門梳硬結和肛管狹窄的好發區。櫛膜區下增厚的組織稱為櫛膜帶,肛裂的炎癥刺激可使其增厚、失去彈性,妨礙肛裂的愈合,所以,治療肛裂時應將增厚的櫛膜帶切斷。
6. 導致裂痔。裂口下端皮膚因炎癥改變,淺部靜脈及淋巴回流受阻,引起水腫,組織增生,形成結締組織外痔,又稱為哨兵痔。
1. 肛門周期性疼痛。表現為排便時肛門疼痛,為刀割樣或燒灼樣疼痛,排便后數分鐘內疼痛減輕或消失,稱疼痛間歇期,一般為5分鐘左右,隨后又因括約肌持續性痙攣收縮而劇烈疼痛,疼痛可持續數小時至十多小時,直至括約肌疲勞松弛方能緩解。每次排便時這一疼痛過程稱周期性疼痛。
2. 出血。一般出血不多,多為滴血,或在糞便表面有血絲,或手紙上帶血,若合并感染,可有膿血及粘液。
3. 便秘。患者常有習慣性便秘,干燥糞便常使肛管皮膚撕裂而引起肛裂,又因恐懼大便時的肛裂疼痛而不愿定時排便,使糞便在直腸內停留時間延長,水分被充分吸收,加重便秘,從而形成惡性循環。
4. 瘙癢。由于裂口潰瘍面或皮下瘺管的分泌物,或肛門腺體流出的分泌物,刺激肛緣皮膚引起肛門濕疹和肛門搔癢。自覺肛門常潮濕不爽,并可使皮膚伴有表淺裂口或皮損。
1. 大便異常。肛裂首先是因為來自外力的沖擊或摩擦。如果糞便過粗過硬,此時肛門適應性較差,會使肛管裂開,有人研究發現,不僅是便秘,腹瀉也會產生肛裂,可占到肛裂誘因的4%~7%。
2. 內括約肌痙攣。肛管是有一定壓力的,這種壓力有利于肛門閉合,而肛管壓力主要來自內括約肌,內括約肌張力高,就會造成肛管靜息壓明顯增高,此時肛門的舒展性不夠,當干燥的糞便通過時,就會產生裂口。內括約肌屬于平滑肌,但受到糞便殘渣和腸液的刺激,就會痙攣,導致劇烈疼痛。
3. 感染因素。肛竇感染、慢性炎癥刺激使肛管皮膚彈性減弱,脆性增加,易破裂損傷。
4. 損傷。除排便損傷外,其他如糞便內異物、粗暴肛檢、肛門異物等都可損傷肛管上皮形成肛裂。
5. 肛門狹窄。由于各種因素如:先天畸形、外傷或手術造成肛門狹窄后,干硬的糞便更容易使肛管皮膚損傷,造成肛裂。
1. 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及時治療便秘,排便時不要用力過猛。
2. 多吃水果蔬菜,防止大便干燥,避免大便粗硬,擦破肛門。
3. 注意肛門清潔,預防肛門感染。若患肛裂宜盡早治療,防止出現其他病癥。
溫馨提示:得了肛裂,請及時到正規醫院的胃腸外科或肛腸外科規范就診,在醫生的指導下規范治療。
如有需要,請聯系
新鄉醫學院第三附屬醫院
普通外科三病區
科室電話:0373-3029642
聲明:本文僅作健康科普,不用于任何商業廣告目的,如有相關疾病,請及時去正規醫療機構就診。部分文圖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及時刪除。